科学研究

科研成果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外语名家讲坛

学术会议

科研成果

研究机构

我司李毅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汉英人体隐喻模式对比研究》结项优秀

2020-06-28  点击:[]

公司李毅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汉英人体隐喻模式对比研究》(批准号:13BYY017),2013年6月立项,2019年6月结项,项目最终成果形式为专著,结项等次为优秀(证书号:20194081)。

课题组主要成员:刘振前、石磊、张媛、崔泳泳。

成果内容简介:

1、研究目的和意义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主要源于体验哲学思想,可概括为三项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思维的无意识性、抽象概念的隐喻性(Lakoff & Johnson 1999:3),其中,心智的体验性乃整个体验哲学思想之核心。心智的体验观认为范畴、概念和推理等并非人们对外部世界客观的、镜像的反映,而是由人类的身体经验所形成。反映在语言中的现实结构是人类心智的产物,而人类心智又是身体经验的产物。我们绝大部分抽象概念主要借助隐喻这一认知机制构建而成(Gibbs 1999:145);抽象概念不是自治的,它们不可能独立于身体的心智能力,而是基于身体经验。既然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和语言社团中的人们拥有相同的身体构造,因此,人们应该拥有相同的(universal)概念隐喻模式。换言之,不同文化环境和语言社团中的人们所共享的经验会导致相同概念隐喻模式的产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人们不同的社会与文化经验使得隐喻同时拥有其文化差异性。鉴于上述原因,近年来概念隐喻理论遭到了理论界各种各样的批评,人们对这一理论的解释力也由此产生了质疑。

理论上,本项目以Gibbs (2006: 12)的体验认知互动观(the interactive view of embodiment)为理论基点,旨在剖析隐喻普遍性和文化差异性的本质特征,揭示隐喻产生的身体体验和文化经验双重根源,重新审视身体(经验)在语言意义产生和概念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概念隐喻理论。实践上,本研究将语言隐喻(linguistic metaphors)和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s)加以区分,各自采用相互独立的识别与确认方法,增强了隐喻研究方法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从而为如何运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系统识别和确认语言隐喻和概念隐喻提供方法论上的借鉴和指导。

2、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2.1主要内容

本研究借助大型汉英语料库提取语料样本,考察这些人体部位和器官作为源域概念如何描述抽象的诸如认知(心智、情感)等目标域概念,并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隐喻的共性和差异以及人类认知的文化基础。具体来说,本研究有以下四个主要研究问题:英汉语中身体器官是如何用来概念化内在世界(如心智)的?英汉语中内在世界概念化的共性与差异是什么?两种语言中隐喻的普遍性与特定文化差异是什么?认知文化隐喻理论如何解释英汉语中的共性与文化差异?

本研究的汉语语料取自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的中文十亿词语语料库(Chinese GigaWord Corpus),英语语料取自拥有4.5亿词语的当代美国英语语料库(COCA)。根据Pragglejaz团队的隐喻识别程序(MIP protocol)、Ahrens (2010)以及黄居仁(2004)的前期研究成果,以此确认概念隐喻模式。

本研究共由八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本研究的性质、研究范围、主要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隐喻、认知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包括概念隐喻的理论之争论、隐喻普遍性与变异性问题、认知身体经验与社会文化基础。此外,本部分系统梳理了基于语料库的隐喻研究现状。第三部分为理论框架,主要涉及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则及认知语义学研究的主要范式,知识与意义的概念表征、语义扩展的复杂模式以及隐喻的文化认知理论。第四部分为研究方法,主要涉及隐喻识别与分析范式、Pragglejaz团队的隐喻识别程序(MIP)、识别概念隐喻的词汇网络(WordNet)和建议上层共用知识本体库(SUMO)方法以及用于本研究的语料库描述。第五部分系统分析了汉语“心”的隐喻模式。研究发现,汉语中“心”为思维活动场所,其概念隐喻来自五个始源域的概念,即“物体的操控”(OBJECT OF MANIPULATION)、“位置”(LOCATION)、“运动”(MOTION)、“容器”(CONTAINER)、以及“光”(LIGHT)来展示“思考”(thinking)、“知道”(knowing)、“记忆”(remembering),以及“理解”(understanding)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英语中思维活动的概念隐喻借用三个始源域概念,即“容器”(CONTAINER)、“物体的操控”(OBJECT OF MANIPULATION)以及“运动”(MOTION)来表达复杂心智活动的概念化。汉语中“心”同样为情感活动场所,其概念隐喻来自五个始源域的概念,即:“容器”(CONTAINER)、“运动”(MOTION)、“物体”(OBJECT)、“热量”(HEAT)和食物(FOOD)来描述情感经历的多面性。第六部分系统分析了英语“心”的隐喻模式。研究发现,英语中“心”为情感活动场所,其概念隐喻来自三个始源域的概念,即:“物体”(OBJECT)、“容器”(CONTAINER)和“运动”(MOTION)来描述情绪和情感的复杂性。第七部分系统分析了英语“头”的隐喻模式。研究发现,英语中“头”为思维活动场所,其概念隐喻来自三个始源域的概念,即:“容器”(CONTAINER)、“物体的操控”(OBJECT OF MANIPULATION)以及“运动”(MOTION)来表达复杂心智活动的概念化。第八部分概述汉英人体器官表达心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隐喻模式,并将汉语和英语人体隐喻模式进行系统比较。研究把隐喻的认知理论置于更广泛的跨文化视角下,发现英语和汉语中隐喻结构的普遍性模式和文化独特性模式并进行比较,旨在解释汉英语言中运用身体器官构建心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共性和文化差异性,同时总结了隐喻的语言特征。研究发现,隐喻的产生源自于体验认知与文化概念之间的互动。

2.2基本观点

Gibbs (2006: 12)的体验认知互动观认为,隐喻产自身体体验、文化经验及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体验认知互动观较之“体验认知观(embodied cognition)”(Lakoff & Johnson 1999)或者“文化认知观(socioculturally situated cognition)”(Rohrer 2007)具有更充分的理论描述性和更强的解释力,能够恰当地阐释隐喻普遍性和差异性的本质。隐喻这一普遍认知现象是身体经验、语言和文化三者互动的结晶。作者认为(a)隐喻是语言运用的普遍现象,词汇的隐喻用法在语言中呈现出与其邻近词汇系统关联的突出特征,固定和半固定搭配表达式为辨别词汇隐喻义的主要标志。(b)隐喻模式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所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表明,相同的身体经验是人们构建和描述抽象概念的基础。(c)两种语言所共享的隐喻模式在各自语言中的凸显(规约)度上存在差异,这表明,汉英两种不同文化对于相同身体经验的阐述有着各自不同的概念化方式和认知偏好(cognitive preferences)。(d)汉英两种语言隐喻模式的文化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中可供构建和描述抽象概念的“目标域范围”(range of the target)上(Kövecses 2005)。(e)汉英两种语言社团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认知模式(cultural models),而它们分别源自不同文化所特有的主流传统哲学思想和独特的文化习俗,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体的概念化是文化认知(cultural conceptualization) (Sharifian 2011)的产物。

3、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本研究以Gibbs (2006: 12)的体验认知互动观为理论基点,探讨人体隐喻模式的普遍性及其文化差异性之间的关系和有机联系,剖析隐喻普遍性和文化差异性的本质特征,揭示隐喻产生的身体体验和文化经验双重根源,这是国内外隐喻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研究发展趋势,特别是有关人体隐喻模式方面的对比研究尚属罕见。

本课题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之处在于:隐喻识别程序通过辨认隐喻词汇识别语言隐喻,不涉及概念隐喻;词汇网络和建议上层共用知识本体程序(SUMO)则通过确认概念域来识别概念隐喻,这种自下而上的隐喻识别方法较之传统的、以概念隐喻为出发点先入为主的自上而下的隐喻研究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可信度。因此,本研究对如何借助大型通用语料库系统识别和确认语言隐喻和概念隐喻具有方法论上的重要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快速链接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赌足球最好的网站(中国)有限公司 电话:0531-82911346 E-mail:1597130674@QQ.COM 地址:济南市舜耕路四十号 邮编:250014